“誠實信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也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”。近日,陳爐法庭成功調解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,讓原本針鋒相對的雙方當事人握手言和,用實際行動踐行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,提高了矛盾糾紛化解的效率和效果,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元化司法需求。
案件來源:原告劉某某的丈夫艾某某與被告李某某系同村村民,被告李某某在七年前以資金周轉為由從艾某某處借款30000元,對利息也做了約定,直到2021年8月李某某才開始陸續給艾某某轉款了30000元,但針對這30000元還的是本金還是利息雙方說法不一,加之艾某某去世,事情更是撲朔迷離,在艾某某的子女明確表示放棄繼承的情況下,艾某某之妻劉某某將李某某訴至法院,請求依法維護其合法權益。
調解過程:辦案法官提前閱卷了解到雙方系同村村民,且關系不錯,加之案件標的不大,有調解的基礎和可能性,在庭前即組織雙方當事人及代理人到庭,首先向雙方釋明相關法律規定,特別是還款性質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是先還本還是先還息的問題,并將利息計算出來,讓雙方心理明明白白,進而在從情理上入手,從鄰里情、兄弟情、誠實信用上解釋,雖然過程諸多坎坷,雙方也有爭執,但最終握手言和,最終達成一致調解意見。
司法理念:誠實信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。原、被告系同村村民,雖偶有糾紛,但割舍不斷的鄰里情也會使短暫的矛盾隨風而逝。在庭前將矛盾解決,將糾紛化解,防止雙方對簿公堂,更有利于雙方以“鄰里情”為重,不再被過往之事牽絆而不能釋懷,化干戈為玉帛,打造和諧、法治、友愛的美麗鄉村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